言語治療師與SEN孩子同行 餸菜剪碎或影響發音

親子

發布時間: 2017/02/28 12:11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57

分享:

分享:

説養育一個孩子需要整條村莊的努力,那麼如果孩子有特殊教育需要(SEN),那條村莊便更要加把勁了。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與扶貧委員會合作推出《來跑一場親子障礙賽》網站,以專家資訊、同行者智慧和社區資源分享,為SEN家庭打氣--成長或許是場障礙賽,但前行可以不孤單。

或許SEN學童的家長會有個疑問,為甚麼言語治療師為何一味跟孩子玩玩具?對小朋友有甚麼幫助?事實上,言語治療師關注孩子的語言溝通能力,包括表達、理解、扣音(即發音)、口肌和社交能力等,而0至6歲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,評估和訓練需要及時開始。

很多家長以為,幼兒未開口説話,什麼都做不來,其實不然。即使未有言語的幼兒,也可以從語前技巧看出端倪,可以開始學習。 

聖雅各福群會樂寧兒童發展中心言語治療師鄭家雯説。

説話之前也有技巧

語前技巧指學習語言前先要具備的條件,包括 

  • 模仿能力:小朋友有觀察和模仿媽媽發出的聲音嗎?
     
  • 輪流技巧:别人説話時,他會先停下來聆聽嗎?
     
  • 溝通動機:一般來説,溝通動機與生俱來,譬如嬰兒會用哭聲來呼喚大人照顧,但自閉症孩子卻不然,很少甚至不會主動溝通。
     
  • 象徵性遊戲技巧:乍聽很深,其實指孩子是否懂得假想遊戲。至於0至1歲嬰兒未有玩玩具的意識,治療師會觀察他們看到實物能否聯想用途,如用奶樽飲奶、用梳來梳頭等。

鄭家雯解釋,有些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已經感到不一樣,那些不一樣大多關乎語前技巧。譬如看到餅仔,孩子會嘗試「依依呀呀」表達想要的欲望,還是伸手就搶?這些表現可能指向不同的症狀,譬如兩歲前的自閉症小朋友,眼神接觸已經明顯較弱;唐氏綜合症小朋友的語言發展雖然較慢,但是溝通動機足夠。

抽絲剝繭找肇因

對於發展比較慢的小朋友,言語治療師的任務是找出可能肇因,針對性地助他們追回同齡水平。那是一個抽絲剝繭的過程,除了標準化評估外,言語治療師還會觀察小朋友的現場表現,包括對環境的好奇心、親子互動、查詢家長孩子在其他群體中的表現等。

有些孩子咬着奶嘴來,我們會察看他嘴邊的肌肉有沒有鬆弛?唇邊有否流口水?也會了解他們的飲食習慣習慣吃飯還是粥仔?餸菜剪得很碎嗎?因為這些都會減少小朋友練習口肌的機會,影響發音。

鄭家雯希望小朋友懂得,説話不單是為了方便拿東西,還可以分享、交流、抒發情緒。

鄭家雯的百寶盒裡有玩具、圖咭和大小形狀不同的牙膠等。課堂上,她掏出煮食爐玩具與孩子玩,鼓勵她反覆練習句式,例如「夾腸仔落碟度」、「夾麵包落碟度」。每節言語治療都有特定目標,如學習某個音節或句式,除單對單訓練外,也可以因應小朋友的發展和性情,安排幾個程度相若的一起上課,為日後的友儕互動做好準備。

我希望他們明白,語言還可以用來分享感受、發表意見等,不會只在問别人拿東西時才說話。

家長是訓練拍檔

鄭家雯鼓勵家長觀課,説穿了,家長實在是訓練的一部分。

我們一開始會提醒爸爸媽媽,要有參與訓練的心理準備。因為無論課堂如何密集,孩子面對治療師時的表現多好,回家後若不練習,就無法鞏固所得,更不能應用到日常生活上。

言語治療與其他幫助SEN孩子的專業一樣,都需要與家長同行,但是有些訓練環節,又比其他專業更需要家長參與,譬如怎樣用口語提示小朋友説出句式?牙膠該放在哪個位置才準確?這些都很難在電話裡溝通清楚。

父母陪同,會明顯加快孩子的進度。爸媽在課上學了技巧,回家後可以與孩子練習,並且融合生活靈活應用。至於練習時倘若遇到困難,也可以回來告訴言語治療師,讓我們修訂建議,或者改用其他遊戲來增加學習動機。

不過,鄭家雯和很多言語治療師都觀察到,近年觀課的家長愈來愈少,外傭卻愈來愈多,

外傭有口音的話,我不建議由她們陪同,那樣只會令訓練更困難。

實踐「無痛家居訓練」

今時今日在香港,家長壓力大請假難,而且下班回家照顧小孩已經夠累了,還要參與訓練?「我知道對家長來説,挺殘忍的。」

自從鄭家雯成為一對幼兒的媽媽後,她更明白「無痛家居訓練」的重要,最好是設計能融入生活的練習,譬如和家人邊吃飯邊輪流講:「夾豬肉落碟度」、「夾魚魚落碟度」;又或者請爸爸抱起小孩玩空中飛人時,記得問「你想玩幾多次?」,提示孩子用完整句子回答,邊玩邊練。至於實在很難請假觀課的家長,鄭家雯建議至少嘗試每月來一次。

各種牙膠有不同的擺放位置,電話裡很難講清楚。鄭家雯明白家長生活壓力大,但仍然希望他們盡量每個月來上一次課。

當上言語治療師這麼多年,鄭家雯有不少印象深刻的個案。她遇過一個5歲小朋友,初來時口齒伶俐,但發音很差,廣東話19個聲母中,他錯15個,但10堂後竟然都學會了。

他的生理條件正常,吸收力強,媽媽也勤力。我們邊玩邊練習『si si』音,孩子樂在其中,也不介意被糾正,所以進度很快。

也有令人心痛的例子,曾有兩歲小朋友接受評估,治療師很快就從眼神接觸和互動方式,看出他有典型的自閉症徵狀,但爸爸媽媽似乎不太接受,沒有留下來接受訓練。一年過去,小孩竟又回到中心,卻因為期間沒跟進,情況沒好轉之餘,也錯過了一些時機。

有些家長覺得,孩子上學後自然學懂説話,或者男孩子晚一點才説話沒相干。這些説法未必錯,但要注意差距倘若發展遲緩的程度超過半年,别人説句子時他還在説單字,我們就要注意了。

文章獲來跑一場親子障礙賽授權轉載。

【其他熱話】嬰兒要吃在起跑綫?兒科醫生:未夠半歲食蛋牛易過敏

【其他熱話】「坐唔定」未必是ADHD 專注力會隨年紀增長?

欄名 : 來跑一場親子障礙賽